气候变迁与能源研究院
 首页  研究院简介  学术委员会  科研团队  技术研发  海峡两岸论坛  能源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  协同创新中心  党建工作  人才培养  联系我们 
 
专家介绍
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术委员会>>专家介绍>>正文
过增元院士
2020-07-02 15:10  

过增元院士个人简介

 

过增元,工程热物理学家。1936年2月28日生于江苏无锡。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毕业。清华大学教授,机械工程学院院长。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《国际热和流体科学》、《国际微尺度热物理工程》和《国际多相流》等学术刊物的编委。长期从事热科学与技术研究,在热流体、热等离子体、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、微尺度传热和传热强化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。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、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。

过增元,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,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兼职教授,中国科学院 院士,工程热物理学家。

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程热物理教研室主任、研究生院副院长。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,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,传热传质分科学会主任、863航天空间站技术专家组专家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"航天技术和信息器件中的微细尺度传热"负责人,973项目"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"首席科学家、国际传热传质中心执行委员,国际传热大会常务理事和中国首席代表。现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、中国力学学会理事,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Fellow,《传热和传质》、《微尺度热物理工程》和《传热强化》等国际学术刊物编委。

多年来从事传热传质学、热流体学和微尺度流动与传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(2012) 、三等奖(1995)各一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2004)一项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。出版有专著《电弧和热等离子体》、《热流体学》《场协同原理和传热强化新技术》和《对流传热优化的场协同理论》等,发表论文300余篇。目前的研究方向有:热学新理论及其应用、微尺度流动与传热、节能理论和传热强化技术等。

研究方向:微尺度流动和传热、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和传热、微光机电系统中的流动和传热、传热强化技术、换热器和热网优化技术、相变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等,开辟了新概念热学的研究方向,为热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作出了开创新的工作。

长期从事热科学与技术研究,主要领域涉及传热学、热流体学和热等离子体等方面。在热流体方面,提出了热可压流体概念,发现了热绕流等现象,并建立了热阻力和热绕流的定量关系式。在热等离子体方面,提出了电弧堵塞的概念,发展了一种热力学非平衡等离子体参数计算的新方法,对热等离子体加工有重要意义。在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方面,提出了载人舱内流场、温度场和湿度场地面模拟的新方法,建立了相应的模拟装置,可大量节省实验时间和经费,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。在微尺度传热和传热强化方面,提出了温差场均匀性原则等传热强化新思路,它可使换热效率提高的同时不带来附加的阻力损失。在传热学的基础理论方面,提出了热的动质二象性说,即热具有能量和质量的双重属性,在热学中引入热质、热质势、热质能(火积)等热学新概念,以建立热量传递的普适定律和优化热量传递过程的普遍原理。

通过建立热量传递的动力学控制方程,探讨傅立叶导热定律的物理本质,建立亦适用于极端条件(纳米、超快速、极低温传热等)的普适传热规律;基于变分原理建立传热过程的最小作用量原理,即热质能(火积))耗散极值原理,应用于传递过程和热功转换过程的优化,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。

 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学科网